兴化美食 一方水土的味道

家乡味承载岁月与乡情

2024年由新加坡莆仙同乡联合会主办的《兴化美食文化节》,让我和不少在南洋土生土长的兴化人一样,眼界大开,也重新唤起对家乡菜的兴趣。今年6月走访莆田、仙游时,我特地品尝了几道当地小菜。熟悉的菜肴,在不同地方、不同厨师的手中,总能变出各异风味。兴化菜的特色,就在这种“同中有异”的风格里。莆田一向有“海滨邹鲁”的称号。这里的人靠海吃海,也下田种地,久而久之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饮食风味。兴化菜端上桌,不只是为了果腹,更承载着人情味与乡愁。若你还未曾踏足莆田,下次有机会走访莆田、仙游时,不妨细细留意当地餐桌上的菜肴。从食材的选用到烹调的讲究,都体现了地方厨艺的巧思,也展现出最贴近风土与人情的味道。
 卤面
卤面: 人情在一碗面里
卤面在兴化人的餐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。明清时期已常见于婚庆与宴席,被称为“无面不成席”。熬制一锅卤面汤底并不简单,虾米、海蛎、花蛤、猪骨与香菇同煮,文火数小时,汤头浓稠而不腻。临上桌时撒上花生与紫菜,香气四溢。莆田人常说:“一碗卤面,吃的是人情。”逢年过节、亲友归乡,主人家端出一碗卤面,背后是一份心意。对于远渡南洋的兴化人来说,这一碗面常常是思乡的第一口。 
兴化米粉
兴化米粉: 家常中的烟火
唐宋以来,莆田盛产稻米。米浆制成的米粉粗而有韧性,条细如丝、洁白如银,耐煮耐炒,方便携带,也成了许多兴化人难忘的家乡味。米粉做法南洋人爱干炒,最特别的要数莆田豆浆炒米粉。用豆浆拌炒兴化米粉,加点虾米和配料,就能炒出一盘带着家乡味的小吃。
扁食
扁食: 千年不变的团圆
兴化人的“扁食”,最早可追溯至宋代,已有千年历史。薄如纸的肉皮裹上肉馅,清汤煮熟,口感鲜嫩爽滑。逢年节或喜庆时,家家户户都会端上一碗扁肉,寓意阖家团圆。它不只是食物,更是家庭与亲情的象征。
兴化面线
兴化面线: 长寿与乡愁的象征

兴化面线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面食,被称为“长寿面”。入口柔韧顺滑,用上好麦粉手工揉压、日晒风干,才有独特的筋道与香气。早年下南洋的兴化人,总爱带几捆面线在身边,既方便保存,也寄托思乡情怀。逢年过节或婚嫁寿宴,面线更是必备佳肴,寓意延年益寿、子孙绵长。如今在新加坡的兴化人家庭里,一碗热腾腾的面线,依然承载着最深的家乡味。

 

      炝肉
炝肉: 火候里的匠心
炝肉是兴化传统名肴。相传起源于莆田市天九湾东门兜桥头一带,清末民初时已有小店制作,以“天九湾炝肉”闻名。后来,地方老字号“天久王炝肉”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,至今仍被视为代表。炝肉的做法讲究,猪肉切片挂粉,下锅快炒,入口脆嫩爽滑,带有独特的筋道。这道菜考验火候,稍有差池便会老韧,它体现了兴化人对手艺的讲究。百余年来,炝肉从市井小店走上宴席与家宴,成为兴化饮食文化中最具匠心的代表之一。 

   红团 
红团: 仪式感的味道
红团是兴化人节庆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喜庆糕点。以糯米粉为皮,内馅多是绿豆或糯米甜料,蒸熟后圆润鲜红,象征“红红火火、团团圆圆”。与南洋一带常见的“红龟粿”不同,兴化红团的绿豆馅是带皮一起包裹进去,吃起来不但香气浓郁,也更有嚼劲,咬下去时糯米皮的韧性与豆馅的交织,别有一番滋味。据非遗传承人及地方文献记载,红团的制作技艺可追溯至唐代,至今已有千年历史。每逢农历岁末,腊月二十七、二十八,兴化家家户户都会忙着做红团,把年味带到最高点。红团不仅是节庆餐桌上的传统食俗,也常作为馈赠或庙宇庆典的供品;无论是寿宴还是婚嫁,它始终象征着吉祥与祝福。 

      荔枝肉
荔枝肉: 宴席上的百年佳肴
这道菜相传出自清末福州名厨王宝山,已有两三百年历史。秘诀在“形”和“脆”。用猪里脊切块,在肉面划十字花刀,入油锅一炸就自然卷起,外形像极了荔枝。酸甜汁用番茄酱、糖、酱油和一点点醋调成,吃起来外酥内嫩,开胃又不腻。常会配白色马蹄增加脆感,有时会换成马铃薯,吃起来更松软扎实。有些师傅还会加红糟提香。配料也随时节变化,夏天用马蹄,冬天换成马铃薯,各有风味。酸酸甜甜、老少咸宜,这道菜久而久之成了喜宴上最受欢迎的选择。
 焖豆腐
焖豆腐: 素雅中的真味

焖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家常菜肴。过去在兴化人家中,豆腐是日常饮食最常见的食材之一,人们往往会就地取材,把新鲜豆腐与海鲜、香菇一同焖煮。看似简单,却能炖出清淡悠长的味道。在讲究重油厚味的闽菜体系里,焖豆腐显得格外素雅。它没有浓烈的香辛料,也不靠油脂堆砌滋味,而是强调豆腐与食材本身的清香,入口柔和,余味绵长。

 

      方糕
方糕: 吉庆与吉祥的象征
方糕起源于明清,至少已有三百多年历史。以米粉蒸制成方形,口感松软。寓意“四方平安”,方糕常在年节与婚嫁场合上桌,象征吉庆与吉祥。它与红团并列,形成兴化糕点传统的双璧,寄托了人们对生活安稳、家业兴旺的祝愿。 
海蛎饼 
海蛎饼: 市井里的金黄酥香

去年举办的《兴化美食文化节》海蛎饼摊位是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。根据记载,海蛎饼出现较晚,约在清末民初。渔民为方便携食,把海蛎、芋丝、番薯粉拌在一起,下油锅炸成饼。外酥里嫩,金黄诱人。

滚动至顶部